查看原文
其他

你把我 分组可见了?

2017-01-18 广科青年 广科青年

前几天看到有人抱怨,碍于微信人数较多,苦恼于如何将身边一些不喜欢的人一一分组。

不禁感叹,微信作为社交软件近几年使用者不断增加,微信部分功能实用之余,颇为微妙——分组可见,恰好容纳了朋友圈里的千人千面。


我们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设置分组,除了发布者本人,其他人无法判断看到的内容是公开还是部分可见、甚至是只有你一个人可见。

很吊诡的一点是相较于草根们抢个热门都能几万赞的微博,朋友圈是私密社交起家,是别人窥视你人生的窗口,但两个平台的现状却是实际好友更少的微博成了真心话发泄地,而一开始私密的朋友圈里,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“表演”。


我们被困在朋友圈的“人情网”里,不得不戴上合宜的面具。

你吃着饭盒外卖,朋友圈炫耀的是海鲜大餐,但在发送前却把所有身边相关的人都屏蔽。

你跟朋友吵架,想发伤心欲绝的控诉,想了想怕看客觉得矫情,干脆设置为只有他可见。


不过

有时候分组是为了不被打扰,只给自己信赖的人了解自己的生活,保护自己的隐私。

有时候分组是为了关怀,不想让一些人担心自己不太完美的生活。





我们的朋友圈都是为了满足看客的心理。

在同学看来,是收敛踏实的人;

在父母看来,是孝顺懂事的人;

在朋友看来,是个懂得生活的人。


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过“拟剧论”:

社会是个舞台,每个人都是演员,扮演着自己觉得需要的角色,并且希望向他人塑造某种形象,期待他人对此形象的回应。

与其说微信让社交错综复杂,倒不如说它只是恰好贴合了我们长久以来的本性——人人都有完美癖,人人都有表演欲。

一位分组可见的忠实使用者

他告诉我

因为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部门、协会,每当那些特殊节日或活动时,发朋友圈成了一门考验智商的科目,让他不得不使用起“分组可见”。

但是他的初衷只是认为文字无法平均表达他对每一个部门的喜爱,干脆每个朋友圈对应回每一个部门,心想这样既不打扰也不产生尴尬。

可是这还是让他出现了困扰,因为变成了每个部门都以为他只爱这个部门,甚至有人讨论他参与的其他部门是不是相处不融洽。

还有一些看客,他们看穿了这是“分组可见”的朋友圈,背后议论起了他,觉得他是个有心机会“表现”的人。

仿佛生活又变得复杂了不少。


每个人都很难做到让全世界喜欢,即使你小心翼翼的处理着你的人情网。

喜欢你的人会一直喜欢,不喜欢你的人也未必一直都在。

时间会是最好的证明,坦诚相待才能不让社交越交越浅。

分组可见,就像是一个秘密,一个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拆穿的秘密。

伪装是最容易学到的套路,而真诚却是最难走的道路。

 

想必你也是分组可见的使用者之一吧,每次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是否也会深思熟虑? 

若是把太过细腻的文字展示给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,像被人吃透了内心,

确实 尴尬。


更尴尬的是:有时混淆了可见与不可见分组,让不该可见的看客评论了你的朋友圈,无可奈何删去,只能再发一遍所有人可见,或者就此罢了。



你是否会觉得

“如果我滴水不漏的分好每个不可能交错的人际网,我可以获得很大的舒适感。”

 

“分组可见”,让我们永远无法完整得知真相,世界充满罗生门,我们只能拿到其中的一个版本。

 

那些将“分组可见”运用得炉火纯青,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无比饱满的人,或许多半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正的认同感。

 
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,你根本不知道你被多少人分组着,也不知道你看到的故事是第几个版本,谎言是经不起真实生活的推敲的,伪装的故事难免会有破绽。



你呢 

分组可见在你的生活里 

掀起了什么?


本期编辑:袁宝仪

责任编辑:宋靖婷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